- Apr 02 Mon 2012 23:47
"山不在高有仙則銘,水不在深有龍則靈"--一皮著作
- Apr 02 Mon 2012 15:53
惠豐首波進魚策略
如建廠完結篇所言,試水運轉將於6月初完成,由於養殖水體沒有任何有機負載,因此水質相當乾淨已是預料中的事。首波進魚早在3月底前便與魚苗業者談妥,預計六月初交魚。因為臭皮匠沒有養殖經驗,因此進魚策略必須相當保守才行。在考量全年資金調度與餵食把握度,惠豐決定首波進魚尺寸為3吋苗身1000尾,預計觀察1~2個月後,再進行進魚隻尺寸與數量等策略上的調整。民國100年6月5日,天氣晴朗,乾淨透徹的水體與周全的設備架設,彷彿在向難養的筍殼魚表態,惠豐準備好了…。兩位臭皮匠一早便驅車前往魚苗廠取魚,另外兩位臭皮匠先到廠準備架設魚網,拜拜....等周邊工作。由於是首波進魚,我們還參考良辰吉時,進魚須在早上11點之前完成。約早上10點左右,運魚車準時到達。在適溫處理半小時左右,便把魚苗放流入細網內,完成惠豐首波進魚,這是一個極具象徵性的行動,告示著惠豐已正式進軍筍殼魚界!!這頭波魚豢養至今,約莫10個月,最大約在7~8兩(21~24CM),度過一個冬天,養殖成數約在8成5以上。這成績或許不是業界之冠,但對於首次嘗試的我們,也極具激勵意義。相信他日,在我們更全力照顧之下,成績應該可以再提升,因此惠豐的進魚,會逐年逐次的增加!!當然,總數也應該要控制在本廠最大負載量以下,以避免風險發生~~!!
- Apr 02 Mon 2012 11:32
水質檢測相關儀器
水產養殖業基本的量測水質設備,一定是必需品,好防範水質變化到無可挽回的局面之前,做一些補救措施。惠豐在水質檢測設備有 1. 長時電子溫度計(thermal meter)*10 ; 2. DO 電子溶氧計(DO meter)*1 ; 3. 電子PH 計*1(PH meter) ; 4. 鹽度計*1(salt meter); 5. 亞硝酸試劑 ( 調和試劑) ; 6.總氨試劑(調和試劑); 7. 高解析光學顯微鏡*1(採購中)(optical microscope)。這些基本設備,給大家做個參考!
- Apr 02 Mon 2012 11:14
心情札記--狹縫求生
早上六點半,清脆的手機玲響喚起貪睡中的細胞,游移的雙手,摸索著深藏在被窩裡,正在舞動中的手機。關上手機之後,一天餵食的序幕也由此揭開…。顧不得屋外十幾度的低溫,迅速梳洗完畢,來不及跟熟睡中妻兒說再見,連放在桌上的早餐,也無緣親睞。目的只為了多省那幾分鐘,好為待會的餵食與上班時間,取得一個最佳的平衡點。到達漁廠,以千手千眼,迅雷不及掩耳的時間,把飼料料號與重量,對照所有的魚隻尺寸表後,裝填所需的飼料並逐一放在池邊,以準備待會的餵食。急不得的餵食習性,與正在倒數的時間,讓著急的情緒油然而生,如此的場景其實並怎麼不悠然自得,望著牆上惠風合暢的墨寶,此刻卻顯得幾分諷刺。還好我們對這極端的艱難早有準備,而忠誠的阿甘精神亦在此刻溫潤無助的靈魂,告訴我們每一次的勞心勞力,都在為將來的幸福大樹播下希望的種子,絕處逢生的求生動機,則是灌溉種子的無限泉源。這是狹縫求生,這是所有創業人的艱苦,但這艱苦卻是他日有所成就的甜美甘泉,令人一生回味。謹以此篇,獻給所有為生命努力奮鬥的您.....!!
- Mar 31 Sat 2012 20:37
筍殼魚土池養殖--一皮著作
- Mar 31 Sat 2012 16:04
石斑網-- 一皮著作
筍殼魚小苗養殖基本上須以較高密度管理,群体感可降低魚的警戒心,增加索餌意願,以及未來過料之速度、成功率等等. 因此除非有小池之建造,非則必須以石斑網加从圈養增加密度.
- Mar 31 Sat 2012 12:44
工作與生活--一皮著作
学校畢業後即進入所謂的高科技領域,至今己超過十幾年了.在這領域工作確實可从提供你及家人足夠的物質生活品質. 但還要繼續在這領域工作嗎?試著邁入養殖業己經解答了=>no, 為什麼呢?
- Mar 30 Fri 2012 15:09
最好的工作在這裡!!??
又屆臨報稅時節,看著扣繳憑單,可以清清楚楚知道努力了一年,到底賺了多少?我想百分之95的人,看著憑單,總會長嘆一聲,阿奈佳少..!!此時便會左顧右盼,看著"廉發蚵"又拿多少,看著"臺雞"真是幸福企業…於是不滿之情,油然而生,公司對不起我的憤怒,如脫韁野馬,萬里奔騰。其實小弟以前也是這樣,也因為這樣把前東家 FIRE…而換到第二間目前從事的公司,由於環境轉變後有所對照,後來我才慢慢了解,其實公司沒錯,錯的其實是自己的心態。為何這樣說?在直接回答這問題前,小弟想請問,你了解自己嗎!!??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嗎!!?? 或是你可以"有資格"要那個嗎!!?? 如果你回答不出來,那我勸你,還是安心工作吧!!不要再去怨天尤人....。因為這世界上,根本沒有最好的工作這檔事,每一個行業都有他的特質與宿命,甚至是文化,這就是環境。要以一己之力,改變成立幾十年的企業文化,產業特質,甚至薪資水位.....根本是無稽之談。反而你應該問自己,有多少能力,多少動機,多少期待 在經營你所從事的工作??在找到對的位置後,心態調好,定位明瞭這就是對的工作了....。身邊曾有朋友,月入3萬多,也是常抱怨公司給的少,人事問題又多......這已經很糟!最糟的是,他還買了8百多萬的房子來一個人住,貸款7百多萬......這就是對自己狀況定位不清,只會陷入惡性循環。如果他知道經營,他應該要積極進修,努力工作,廣結人脈,讓這些基礎,成為他"有資格"買800萬房子的條件!!而非只是留在原地,積極抱怨~~。小弟已經悟透此點,於是進行剖析目前所處產業的發展,發覺即便很努力,空間也不大了!這是因為在了解自己的能力,心態,與產業脈動後,所得的結論,但對公司沒有任何不滿,反而更安心的來工作。但未來總要有出路,於是轉戰另一個自己做了會快樂,願意全力經營的產業,我想最好的工作,某種程度是不斷地的催眠自己認同,否則即便換一千份工作,你依然在找:最好的工作 到底在哪裡!!??